【有恆为AI成功之本】台湾的AI不只需要50亿,更需要法治与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其中人工智慧在应用与服务层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台湾因为过去重硬轻软,也造成相关的软体人才在大环境不利下的缺乏。所以,科技部长陈良基在今年三月提出要拿 50 亿强化产业与研究环境的主张,而这个主张,最近有更进一步 详尽计画的报导 。
我上次去南科参加物联网研讨会高峰论坛的与谈嘉宾,会议中就提到南科将会强化人工智慧的部分,而这也对应了这篇报导中,科技部打算在中科与南科成立「智慧机器人创新自造基地」的规划。另外,科技部也打算成立三到四个 AI 创新研究中心。
在这篇报导中,所提到的鼓励学界投入 AI 领域,打造 AI 生态系,储备 AI 人才的目标,跟我之前的 文章 所讨论的方向一致。其中应用技术的範畴包含了硬体、演算法技术、云端网的核心技术,而在智慧应用上,则列出医疗、交通、金融、製造等方向。现在人工智慧的发展,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是深度学习的技术,而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
目前台湾 AI 四大领域的发展困局在智慧医疗方向,台湾因为有够好的医疗人才与体系,让台湾健保大数据与各个大医院的医疗数据有很不错的品质,但是因为涉及病人隐私权与医生的着作权问题,现在这些数据的整合进展缓慢。
在智慧交通方面,目前人工智慧的应用集中在影像识别、交通状况协调与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目前因为无人驾驶车涉及法律问题,没有能产生足够的实际上路学习的数据,进展缓慢。
在智慧金融方面,目前人工智慧的应用集中在大数据的模型建立、风险评估、管理与精準行销应用,理财机器人以及客服机器人等领域:关于大数据的收集,我发现银行业一直卡在个资法上,造成不敢做太多数据整合与收集,相关进展缓慢,而针对理财机器人方面,最近终于因为自动化理财法规出炉,才让中国信託与王道银行推出理财机器人。
在智慧製造部分,人工智慧将担任系统规划与智动生产的指挥角色,虽然必将替代一些作业员的工作,但是法规上的阻力将会是来自现有劳资双方的互动,我个人觉得相对在进度上影响不大。
若本土人工智慧技术研发有突破,法规跟得上吗?所以当务之急,必须政府相关单位与立法院合作,有效清除相关的阻碍。像已经开始的余宛如委员沙盒机制的金融科技八法或许毓仁委员推出的数位经济基本法都是不错的开始,但是接下来政府相关部门能不能够足够开放,也成了大家心中最大的疑问,尤其公务人员很怕碰触到法律红线,以后拿不到退休金,因此常常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而在这样的心态下,相关的开放进度缓慢是不争的事实,就像金融科技业者在台湾常感受到大环境的保守,让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援。
我衷心期望台湾在政府机关与立法单位能跟科技部合作赶快突破这些阻碍。不然,人工智慧的研究机构再多,大环境不改善,效果必然有限,更不会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想想看,设了那幺多研究机构,结果人才培养完成,却在业界找不到工作,而原因是法规不开放所以产业根本无法形成。如果这样的预测成真,那现在不管投入 50 亿或是 500 亿,又有什幺意义呢?
当然,科技部的职责是促成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而法规的开放还涉及到其他部会与立法院,并非科技部所能掌握。但,在科技部大力发展人工智慧的过程中,如果迟迟无法解决这些跨部会甚至与立法机构的沟通问题,其实再努力也没有效果不是吗?